(圖/Manduka官方)

許多人因為身體而開始接觸瑜珈,但身體練習,僅僅是瑜珈之路的起點。

瑜珈的核心,是「合一」——身體、心靈與靈性的統合。這是一條一生的修習之道,邀請我們帶著更多覺知、慈悲與臨在,去面對世界與自己。

那麼,除了體位法,我們要如何更深入?又該如何理解「動作背後的意義」?
答案藏在《瑜伽經》中的一套古老而完整的修行框架:瑜珈八肢分法(The 8 Limbs of Yoga

這篇文章,將帶你認識八肢分法,並給予簡單、實用的日常練習建議。無論你是剛學習瑜珈的新手,還是渴望找到更深意義的練習者,都能從中獲得啟發。

 

目錄

一、Yama制戒:與他人的相處之道

二、Niyama精進:向內的自我修持

三、Asana體位法:身體的練習

四、Pranayama調息:呼吸的藝術

五、Pratyahara制感:收攝感官

六、Dharana專注:心的定錨

七、Dhyana禪定:無為的覺知

八、Samadhi三摩地:合一的境界

九、編輯偷偷說

 

一、 Yama制戒:與他人的相處之道

制戒關乎「如何與他人互動」。瑜珈並不只存在於墊子上,而是延伸到言語、選擇與人際關係。

五項原則:

  • Ahimsa非暴力:不以言語或行為傷害自己與他人
  • Satya真實:誠實表達與行動
  • Asteya不偷盜:尊重他人的資源與時間 (這個意涵真有趣)
  • Brahmacharya節制:保持平衡與適度 (跟亞里斯多德的Moderate有著差不多的意涵)
  • Aparigraha不貪著:放下佔有與執念

👉日常實踐
在爭執時,選擇溫柔的語言;在練習中,真實聆聽身體的狀態,必要時調整動作。觀察自己的想法、言語與行動如何在生活裡留下痕跡。

 

二、 Niyama精進:向內的自我修持

若說制戒是向外的準則,那麼精進則是向內的修行,支持我們建立清晰、穩定與和平的內在狀態。

五項原則:

  • Saucha淨化:保持身心與生活的清潔
  • Santosha知足:在當下找到滿足
  • Tapas精進:持續的紀律與努力
  • Svadhyaya自省:透過學習與反思認識自己
  • Ishvarapranidhana奉獻:臣服於更大的力量或秩序

👉日常實踐
清晨花幾分鐘書寫日記,檢視今日的身心狀態。這份自我觀照,能幫助我們在一天的選擇中,帶來更多清晰與自我善待。

 

三、Asana體位法:身體的練習

這是大多數人踏入瑜珈的起點。體位法不僅強化肌力與柔軟度,更是訓練臨在的方式,並為內在修持奠定基礎。

👉日常實踐
每次練習時,把個別動作視為「與身體的對話」,而不是單純表演。關注呼吸、排列與細微感受,探索哪裡能放鬆,哪裡能停留。

 

四、 Pranayama調息:呼吸的藝術

呼吸是身心的橋樑。透過調息,我們學會安定神經系統、拓展覺知,並連結生命能量(Prana)。

👉日常實踐
在會議前或壓力高漲時,試試「三段式呼吸」。慢慢吸氣至腹部、肋骨、胸腔,再依序吐氣。短短幾輪,就能帶來清晰與安定。

 

五、 Pratyahara 制感:收攝感官

制感不是隔絕世界,而是學會不被外界刺激給牽著走。能幫助我們在紛擾中回到中心。

👉日常實踐
抽離螢幕幾分鐘,閉上眼睛,單純感受呼吸與周遭聲音,而不去評價。感受這種小而有力的「回心」練習。

 

六、Dharana專注:心的定錨

專注是一種將心錨定於單一目標的能力,無論是呼吸、咒語或燭光。能鍛鍊我們專心,減少混亂,並為有效的冥想鋪路。

👉日常實踐
選一個簡單的心咒,如「我在這裡」或「放下」。當心念飄走時,溫柔地帶回到咒語上。

 

七、Dhyana禪定:無為的覺知

當專注成為連續的流動,就進入了禪定。不是完全「清空思緒」,而是回到純然的臨在。

👉日常實踐
每天找個片刻靜坐,不必控制或追求特定狀態,只是單純地「在場」,觀照念頭的升起與消散。

 

八、Samadhi三摩地:合一的境界

八肢分法的最終階段,是合一的體驗。

在這裡,自我與世界的界線模糊,心靈進入某種深沉的平靜與清明當中。

三摩地或許聽起來十分遙遠,但其實生活中那些「完全沉浸」的瞬間,無論是大自然裡的寧靜、舞動時的忘我、或心靈被觸動的片刻,其實都像是三摩地的一道微光。

👉日常實踐
回想某次你全然投入、完全臨在的經驗。那或許不是傳統意義的三摩地,卻能提醒我們:瑜珈的終極目的,是與一切連結

 

九、編輯偷偷說

八肢瑜珈其實就是日常裡的瑜珈。

瑜珈並不是要我們逃離日常,而是邀請我們嘗試把日常活得更完整。
八肢分法為我們指引方向,而每一步實踐,都將由自己走出。

 

你可能也有興趣:

延伸閱讀 >> 🎨顏色心理學:你的瑜珈墊藏著什麼秘密?
延伸閱讀 >> 百餘條尾巴,搖出簡媽媽二十年的堅持
延伸閱讀 >> Katie與Yoga Vibes的故事|瑜日特派員專訪
延伸閱讀 >> 給練習一點新的顏色瞧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