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
一、不必遼闊也能專注

二、儀式感,才是持續的關鍵

三、器材不用多,但要選的對!

四、運動融入生活,而非額外負擔

五、編輯偷偷說

 

一、不必遼闊也能專注

在家運動的最大挑戰,其實不是動作會不會做,而是「能不能專注」。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情境依賴效應(Context-dependent memory,意思是環境與行為會彼此綁定。

當在同一個角落反覆進行運動時,大腦就會自動把這裡視為「運動場域」,快速切換到專注模式。

這也是許多運動心理學研究提到的「場域連結」——走到那個位置時,就會自動切換運動模式mood on!!!

 

二、儀式感,才是持續的關鍵

選好了練習的風水寶地,除了實際功能,氛圍營造也同樣重要!與其追求大器材,不如讓流程簡單化。

鋪上專為重訓設計的Manduak-X Mat,本質是瑜珈墊,但卻具備強大的支撐力和耐磨性,又可以捲收、不占空間。

再加上音樂就能將日常空間轉化為專屬的運動天地🎶

 

三、器材不用多,但要選的對!

對大部分人來說,一組啞鈴拉力繩,就能組成完整的訓練基礎。

從肌耐力、心肺到伸展恢復都能涵蓋。先用拉力繩熱身拉筋,讓身體和肌群暖起來,再用啞鈴做全方位的訓練,配合 X Mat加厚材質防止器材掉落的衝擊,波比跳、登山跑等高強度有氧也不在話下。這樣就能安全完整完成一套居家訓練囉。

 

四、運動融入生活,而非額外負擔

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(ACSM, 2021)的運動指引,比起單次高強度訓練,持續的運動習慣,更能有效提升身體功能與健康指標。

換句話說,不是「偶爾爆發」,而是「讓運動成為日常的一部分」。將一個小角落設計成隨時可用的空間,走進去、鋪開墊子,就能開始。

每天 10 分鐘伸展,或每周重量循環。久而久之,就不再是額外安排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 

五、編輯偷偷說

找到一個能讓自己 專注、放鬆並持續的角落。
從一張墊子、一組啞鈴開始,流流汗建立一個能量充電站。

那是屬於自己的小確幸,在最熟悉的空間裡養成最貼近生活的運動習慣。

 

你可能也有興趣:

延伸閱讀 >> 八肢瑜珈|如何在日常中實踐
延伸閱讀 >> 🎨顏色心理學:你的瑜珈墊藏著什麼秘密?
延伸閱讀 >> Katie與Yoga Vibes的故事|瑜日特派員專訪
延伸閱讀 >> 給練習一點新的顏色瞧瞧!